该书由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主办以京津冀地区的历史文化为研究主体,历史方面包括但不限于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文化史、文学史、艺术史、社会史、生活史、风俗史及学术史等的研究,时间段主要集中在1949年以前的京津冀事项为主配资行情,同时本书内稿件还涉及京津冀地区的语言、民俗、民间文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及口述历史研究。
该书书主要栏目包括:特稿、学术前沿、《红楼梦》研究、京津冀研究、北京学、天津学、畿辅学、文献整理、口述历史、图书评论、学术综述、青年园地等。其中《红楼梦》研究板块独树一帜,凭借京津冀地区与《红楼梦》深厚的渊源,为红学研究提供新视角;北京学、天津学、畿辅学等专题,分别从城市与区域发展角度,展现三地的历史底蕴与文化特色;文献整理板块精心梳理珍贵资料,为学术研究筑牢基石;口述历史留存鲜活记忆,还原京津冀地区的社会变迁;图书评论则对相关学术著作进行客观品评,促进学术交流。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京津冀学刊》强化对三地历史文化的探讨,深入分析其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这不仅夯实了三地历史文化研究基础,更为经济社会的交流互鉴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刊物集中展现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交叉融合趋势,以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卓越的学术品质,成为京津冀地区文化研究与交流的重要平台,推动区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迈向新高度。
《周氏师古堂法帖》出版说明 杜泽逊 刘尚
靖藏本真伪考辨 乔福锦
“神韵”视域下《红楼梦》当代改编路径研究 曹立波
曹雪芹卒年“三说”的学术史考辨与证据审视 顾斌
权衡在文本世界与人情道理之间
——《红楼梦》解读的基本依据 魏暑临
“新红学”时期的天津红学 林海清
顺懿密妃会亲史事之考辨与补考
——脂批“ 借省亲事写南巡”之注脚 黄郁娇
《 红楼人镜》作者谭光祜年表 潘红宇
新演话剧《 红楼十二官》及其中四种关系的处理 朱锐泉
《 红楼梦》的跨文化影响
——以北美话剧《红楼梦之少年犹记》为个案 郭洪涛 王琳
“文本盗猎”:《 红楼梦》影视改编的参与式重构 张煜
薛宝钗姓名考 殷云翠
大文学史观视野下的探索
——木斋红学研究述评与反思 王鹏
答李汇群关于“《红楼梦大辞典》‘服饰’类条目的若干释义商榷” 周岭
时空视域下京津冀传统体育民俗的历史变迁 陈斌
近代以来京津冀地区回族历史文化的传播
——以知名阿訇在经堂教育中的教学活动为个案 尹忠田
津沽系列学校变迁及对当下京津冀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周持
北京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象征典范 高立志
北京地区的清末官报 李健
乾隆年间清漪园运作、管理情况初探
——以《清宫颐和园档案苑囿管理卷》乾隆年间档案为中心 樊志斌
辛亥革命后前清王府生活模式与生存策略 林德祺
北京评书《东汉》的版本与特色补说 于鹏
诞辰祭典·出巡散福·大众狂欢
——天津皇会:妈祖信仰习俗的重要载体 吴裕成
津味·津派·天津学 鲍国华
笔枯欲泻银河洗
——徐世昌诗集《退耕堂集》综论 许振东
沽上文人贺熙鸿的朋友圈 侯福志
赏鉴、雅集与交易
——从《默园日记》看天津书画藏家群体的艺术交游(1954—1966) 刘光喜
《北洋画报》电影文献中的天津城市文化 侯娴
天津早期文人赵生甫及其交游 董欣妍
严修何以为“校父” 黄桂元
河北省地名文化论析 谭汝为
《直隶通志稿》未刊稿本初探 梁振刚
明代河北仕人崂山诗刻考述 包洪鹏
河北藏书家朱柽之藏书和藏书印考略 黄原原
对丰润画家的不断发现 许军杰
言敦源、丁毓瑛《喁于馆诗草》 韩慧平
金钺辑《偶语百联》 罗典 胡艳杰
王鸿书忆杨柳青永德昌线铺 张一然
我印象中的叶嘉莹 王令之
我的父亲鲍昌 鲍光满
任少东著《试解其中味——〈 红楼梦〉总体艺术构思探索》序 张庆善
梁琨著《 红楼梦序跋研究》序 赵建忠
《红楼梦花式作业集》导言 苗怀明
缪荃孙的天津记忆
——兼评《缪荃孙年谱长编》 李翔宇 张昊苏
评周岭著《〈 红楼梦〉中的饭局》 李姝昱
在会馆里感受历史声音
——天津与云贵历史文化讨论会综述 孙祥宸
论明前期北直隶地区驿递网络的建立与完善 郄昊谦
《新武周刊》及其专副刊初探 刘彤
征稿启事
编后记
顾问
张庆善 陈洪 詹福瑞
特邀编审
孙伟科 周志强 徐永斌 高潮 王维国 任少东
主编
赵建忠 苗怀明
执行主编
韩鹏
编辑部主任
吴琼
发行部主任
李泽芬
编委 (以姓氏笔画为序)
卜喜逢 王焱 王振良 仇宇浩 由国庆 宁宗一 石中琪 齐珏 许振东 刘传宾 刘桂芳 刘莉莉 吕超 闫立飞 孙爱霞 乔以钢 乔福锦 李泽芬 何卫国 陈才训 位灵芝 宋昕 宋悦 吴琼 吴裕成 张云 张璇 张昊苏 张增赋 罗文华 周利成 周宝东 苗怀明 林海清 罗澍伟 胡晴 段江丽 姜维群 顾斌 侯福志 赵利民 赵建忠 倪斯霆 曹立波 章用秀 黄桂元 董欣妍 韩鹏 鲍光满 鲍国华 谭汝为 樊志斌 霍现俊 魏暑临
京津冀地处华北平原北部,明清时期均属直隶辖区。三地在自然环境上山河一体,人文历史上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强化探讨三地历史文化,分析其共性特征和个性所在,对于夯实三地历史文化研究基础,推进经济社会交流互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5 年上半年创办《京津冀学刊》,现长期向各界征集稿件。有关说明如下 :
1.研究对象以 1949 年以前京津冀事项为主, 因历史文化的承续关系,有些话 题可以延至1949年之后。语言、民俗、民间文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及口述历史 无时间限制。
2.主要栏目包括:特稿(特约名家稿件)、学术前沿(探讨京津冀研究的基础理论或者前沿话题)、《红楼梦》研究(与京津冀有关联者优先刊出)、京津冀研究(关于三地或两地之间的整体研究或对比研究)、北京学(关于北京的研究)、天津学(关于天津的研究)、畿辅学(关于河北的研究)、文献整理(小型稀见地方文献整理或索引)、口述历史(口述内容要有存史或研究意义)、图书评论(关于京津冀研究著作的评论或序跋)、学术综述(专题研究综述或重要学术活动综述)、青年园地(刊发博硕士研究生稿件)等。
3.文章必须以京津冀历史文化为研究主体,所谓历史包括但不限于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文化史、文学史、艺术史、社会史、生活史、风俗史及学术史等。
4.稿件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论文、表谱、综述、整理、辑佚等。
5.文稿要求原创且未经发表(含新媒体) 。三个月未接到用稿通知者,作者可以另行处理。
6.稿件及注释格式请参考附件 。
投稿邮箱: baoduyu@sina.com 及tjsdzjz@163.com。请注明“京津冀学刊”投稿。
经过编者和作者的共同努力,《京津冀学刊》创刊号终于抢在 2025年上半年面世了! 创刊号的文章,涵盖了特稿、学术前沿、《红楼梦》研究、京津冀研究、北京 学、天津学、畿辅学、文献整理、口述历史、图书评论、学术综述、青年园地等内容,“征稿启事”预设的主要栏目都有文章刊出。
学刊文稿以京津冀历史文化为研究主体,《红楼梦》文章如关涉京津冀会优先 刊出。文稿要求原创首发,三个月未接到用稿通知者,作者可另行处理。凡未刊用的稿件 ,编辑部另行回函通知作者。
学刊文稿要求严格按稿件格式处理( 参见“征稿启事”)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作者务必注明准确的联系方式,包括联系电话和邮箱、微信等,以便编辑部能及时沟通。创刊号编辑过程中,有些优秀文章因校对时无法及时联系到作者,只好忍痛割爱,顺延到下一期刊出。
盛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